中文志業與生涯規劃

Chinese as a Vocation and Career Program

演講紀實|廖志峰編輯介紹 X 演講概要

編輯的心酸是倉庫裏堆了好幾個月的書,

是在夜深人靜思考下一個尋找的主題,

是在無數次的迷惘中,不斷又不斷的自我成長,見證作者的期望與失望。

這次很榮幸邀請廖志峰老師跟我們分享有關編輯的事情,

在書店我們看見琳琅滿目的書籍,

但背後蘊藏了多少編輯者的心思。

請與我們一起走進編輯的世界。

廖志峰

著名作品

《秋刀魚滋味》

《流光 我的中年生活》

《書,記憶著時光》

允晨文化發行人,淡江大學中文系畢,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分班結業,曾任廣告公司文案、國會助理、編輯,現任允晨文化發行人, 並主持央廣「臺灣心風景」。 喜歡旅遊、看電影、漫步和攝影,文章、隨筆散見報章雜誌。

講座摘要

◎開場

    在場的各位同學和老師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邀請到出版人廖志峰先生來到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與大家分享出版的兩三事。廖先生覺得很多人與他相似,剛開始念書或找工作時,都會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念書的時候並沒有把閱讀和工作聯想到一起。但是對廖先生而言,大概是機緣湊巧,沒想到後來的工作和薪水,卻和「閱讀」慢慢結合在一起。廖志峰先生提到,今天他來到這裡站在講台上,並不是因為他有多麼成功,而是因為在他身上失敗的案例非常多,而成功的經驗多半無法複製,但是只要是曾經走過的路,或許對之後有興趣的同學,未必沒有一點幫助。廖先生就以他個人的出版歷程,細數不同的人生階段的思考,與暨南大學中文系的同學共同分享。

◎如何走上編輯之路

廖志峰先生如何走上編輯之路?他提到大學的時候曾在書店工讀,所以對於出版跟書並不陌生,畢業之後曾經想要以寫文案謀生,但這個工作只大概維持四個月。剛好允晨在找編輯,於是前去應徵,這一待下來就到了現在。書中的序這麼說道:「我耽溺這岸上的風景,習於隔著書本去眺望人生。」廖先生提到,現代的我們處於所謂的「元宇宙」或者網路資訊爆炸的年代,每個人接觸知識的物質都不一樣,投入的情況也不太一樣,也多有不同的種種體驗,不過每一個年代都是有挑戰的,最重要的是堅持以及繼續作夢。他說:

編輯的熱情來自何處?我以為是來自對作品的感動與信仰!

出版一本書經常出自意外,這樣的意外也開啟我未知的旅程,我既藉著書探索不曾有的生命體驗,卻也藉著書返照不曾抵達的內心。

廖志峰先生以自己的《書.記憶著時光》為例,並且播放大愛電視台的採訪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q4etNxL9h4),影片中將出版的現場、出版的一些思考跟反省都記錄在其中。

這個影片分享廖志峰先生在從事編輯時,遇到一些老師或是一些書所給他的影響跟省思。當中自然也有很多時候是一種掙扎。廖志峯先生提到:如果很熱愛編輯這一行,那麼閱讀與鑑賞、寫作都是基本功,一定要及早培養,不然即使是好作品出現在你的眼前,我們仍會與之失之交臂,因此,要有識書、識人之明。廖先生提到自從1990年進入出版界,一路走來,即使坎坷,但是遇到許多人、許多事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總有一些可以碰觸到心靈的部分,編輯是「在字裡行間討生活」,是「深山古洞的工作」,處理「字裡行間的微物世界」,必須忍受孤寂,低調而單調;但同時你內在的聲音會被放大,對自己會更誠實。這份志業同時「亦有像在石頭裡發現璞玉一樣,是樂趣也是使命。」十分珍貴。

◎編輯需要的是什麼

文字方面,文字需要有一個更精煉、更深、更廣闊的一個關懷的一個面向,這要不斷的去練習去寫作才會有一個成長。

    設計方面,編輯可以分為很多種類,有一種特別的叫美術編輯,比如說封面、版型等需要設計方面長才的人來做,美感這種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去體會,要去抓這樣一個東西並不難,如果你去逛美術館它一定有很多的展覽,這些美術品的設計都有自己獨特地方,這也是對自己美感設計的訓練。

    規劃方面,就包括出版的規劃、活動的規劃、作業的規劃。

    協調能力方面,在工作中你的很多時間都劃在協調上面,比如與廠商的協調、工作的協調、同事之間的協調、跟印刷廠的一個協調。協調是很重要的,廖志峰提到當初他剛到允晨文化時,被派到印刷廠去,也因此了解到了印刷作業上的細節與時間。

    道德與責任方面,編輯雖然是一個小小的工作,但卻十分重要,細心對一名編輯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任何被漏掉的一個錯誤都可能引發出許多問題。

◎編輯背後的故事

早期出版的書中,《遠離台北》算是比較輕鬆的書籍,這是一本關於旅遊的書,而書名也改自當時著名的電影《遠離非洲》,廖志峰說這本書跟之後他出的書比起來,算是輕鬆不嚴肅的書。《小心眼看臺北海》同樣是他早期的出版作品,兩本書的出版年份十分接近,都是在1990年時期出版的書,雖然當時有其他更熱門書籍可以出版,但廖志峰因為興趣而出版了這兩本書,是他在出版早期一段難忘的回憶。

◎金鼎獎

金鼎獎是中華民國文化部主辦的一個國家級獎項,頒給在出版領域有卓越表現的出版事業和從業人員。廖志峰與金鼎獎有密切關係,因其曾獲得三座金鼎獎的肯定。得獎的三本書分別是《荊棘中的探索》、《余英時回憶錄》、《名畫紀事》。

《荊棘中的探索》,書中提到鄉土,固然指的是自己生長的地方,而更重要的,則是在這裡所結合成的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事的關係,交織成他們的生活,顯現出他們的感情、思想、夢幻與理想。

《余英時回憶錄》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第三本是《名畫紀事》,他認為出版一本書,並不是要為了得獎而去做,在出版前也不曉得磨合出一本書究竟要花多少時間,就算花了好幾年也不一定會得獎。真正影響他決定的是認為這個主題有意義,能給與閱讀者幫助,進而去出版一本書。

◎所關心的主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所關心的主題都會不同。廖志峰說他現在更專注在人權、流亡、思想、文化這幾個方面,他認為台灣各方面的出版品已經很豐富了,雖然台灣有許多社會問題,比如少子化等都已經有人在做了,但是有些議題是還沒有人做的,就像人權與流亡這兩個議題,他曾做過西藏的流亡議題,這些議題能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流亡者的境地與遭遇,他覺得這個社會,本來就應該提供各位更多的選擇,可以尋找的主題。

◎編輯的準備

•閱讀:閱讀能擴寬視野,提供一扇窗子看到不同世界的邊框,學會更多語言能幫助自己看到更多不同的作品,更好的打開自己的眼界。

•寫作:寫作是一個人對閱讀的反應,能藉著寫作梳理自己腦海中的想法,並且所寫出來的能呈現自己的想法給別人了解。

•保持好奇心:當一個人對一個主題有興趣,就應該要去挖掘出來,只有當你對一個作家有興趣,才能與他做到最好的配合。

•主題式選題:台灣有很多的出版社,但是他希望大家能在有限的資源中,去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像廖志峰所在的允晨出版社就專注在人文學術上面,在其他方面就投入的比較少,這就是他所說的主題式選題。

◎編輯人的工具書

1.《編輯七力》
2.《深度報導寫作》
3.《一次搞懂標點符號》

廖志峰先生推薦這幾本書給所有想要踏上編輯或對編輯有興趣的人,因為不管編輯這行業怎麼改變,編輯者都需要有文字、組織、定位、整理以及統合的能力,這些工具書對於想接觸編輯的人,有很大的幫助。
    為什麼要編輯人的工具書中有《一次搞懂標準符號》呢?廖志峰在演講中給了我們答案。標點符號對於創作一本書而言是無比重要的。在廖志峰的經歷中,有一位不會運用標點符號的作家,整段話中除了段落結尾的句號,就只有使用逗號。這會讓讀者在閱讀時感受到窒息感。他就用自身所學將這本書標上了符號,讓整本書更通順,因此對於一位編輯來說是,熟悉標點符號的使用是一件必要的事。

◎QA問答

提問者:第一個問題,每個出版社都有自己選書的標準,那麼有沒有一個通用的準則適用於所有出版社?第二個問題,編輯有很多種,那不同編輯間的職責有什麼不一樣?

廖志峰: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當你有一個作品出來了,那你可以先到圖書館或書店去看,不同出版社間會出版哪些類型的書,符合出版社類型的書會更容易取用。編輯的話,每個出版社的編輯都不一樣,有些出版社的編輯是多項兼職,而那些比較大的出版社分工比較精細的話,編輯的分工也會比較多去做中游、上游與下游的分割。

提問者:老師在做編輯時會被很多書給感動,當那些書沒有被出版時,老師是怎麼調適這種失落感的?之後某些書又被出版,這過程間的感受能請老師分享一下嗎?

廖志峰:如果你觀察市場上面的那些暢銷書就可以發現,其實這些暢銷書是有規律的,那些沒有出版的書可能會讓你十分感動,但對其他人而言卻沒有這些感覺,出版社有市場與績效的壓力,所以也不是每本感動到你的書都能出版,但我覺得很多東西是要去堅持的,雖然堅持並部會去得到自己要的結果,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大家聽。

提問者:現在是個網路時代,每個人都能上網寫作如同一個小編輯,那老師你怎麼看待現狀,並定義編輯的地位?

廖志峰:不同世代創作出來的作品都不一樣,就像年輕人就有年輕人自己的特色,出版會因為世代而有不同的樣貌,像我見到那些比較年輕的出版社或出版者,他們的風格是年輕化的,這也是我們學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