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規劃|敘事治療 x 中文專業
打造敘事治療 x 中文跨域合作團隊
提案規劃成果展示
那天,我在一種緊張的情緒中起床,盥洗和進食都像行屍走肉。
早自習的時候,老師就要公佈各科段考成績與班級排名了。我的英文一定很高,沒準全班第一,但國、數的題目出得真的很煩,全部算一算可能不到八十分。怎麼辦……?
「早餐吃快一點,不要發呆,要遲到了!」媽媽突然大喊。
我趕到教室,班導手裡拿著數張影印紙,列有一整排的成績。我心臟不住地漏跳了一下,周圍的人聲好像突然都被調成靜音,班長把它們釘在教室後佈告欄,導師正警告那些準備跳離椅子的同學坐好。看來就是它們了,等等一下課,全班都要知道我英文的厲害,真期待。不過真擔憂其他科目……。
「各位同學,念一下課文。」老師一道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
下課鐘響,同學們往佈告欄一湧而上,有人發出哀怨聲,還有人狂喜的吼叫。後頭突然爆出一聲驚呼,朋友衝到我身旁:「靠,你竟然九十八分,全班第一欸!」
「喔,大概知道。」
他轉頭對旁人說:「欸,怎麼有人考這麼高分還超淡定!」
等那些大驚小怪的煩人同學終於散去,我走到後頭去洗手,順便瞄了其他科目的成績。國文六十、數學五十五,排名倒數。
為什麼?
這些該死的數字用力擰轉我的心臟,眼淚差點飆出眼眶。該怎麼辦?如果我國文和數學倒數,英文第一,這樣三科平均起來會是第幾……?這要怎麼算啊,該不會中後段吧?雖說英文九十八分滿爽的,可是……。
就這樣放學了,我心煩至極。朋友拉我去看了件事,意圖轉移我的注意力。
「不用想那該死的成績了啦,隔壁班又開始鬧那個小胖了!」
這次情況跟之前差不多,又是那三個人在走廊上合力把小胖的衣服往上拉,遮住他的臉,騷癢他裸露的上身。
「大肥波欸!」「神豬!」
旁邊圍觀的幾人一邊加入戰局,那胖子也在笑個不停,直說著:「好了啦!好了啦!」
我和朋友眼見一切發生。突然,我心裡興起一陣情緒,趁著一片混亂過去用力踹了他肚子一腳。
「唉呦,很痛啊!」
因為我的超狂之舉,大家又更起勁了,直到他們班導路過,臭罵了那三個傢伙,才結束這場鬧劇。回家路上,我們聊著胖子的事。
「笑死,那三個白癡被罵爆!」
「誰叫他們老要找別人麻煩。」
「哈哈,你還敢說,就是你害人家被罵的,剛剛不知道是誰踹那麼大力。欸,你超猛的!真榮幸有你這朋友,每天都能製造奇蹟。」
「沒有啊,我剛只是正常走路,不小心踹到一個軟軟的東西,他們在搞什麼跟我完全無關。」
「哈哈,猛喔,你怎麼不稍微走偏一點,踹他下面。」
「哈哈哈哈。」
不過即使短暫忘卻了成績的事,該來的還是會來。回到了家,在媽媽的關心底下,那些豐盛的晚餐我一口也吃不下。
「其實你考多少媽媽不在乎,你看我什麼時候在乎了?」「分數不重要,健康平安最重要。不過最基本的成績還是要讓媽媽稍微知道,對吧?」
心底幾種複雜的想法交錯,過了很久,我才老實招來。媽媽沉默了一會,緩緩地說:「國文和數學這種成績喔……。如果是我,我就不敢再貪玩了,抓緊腳步,越挫越勇。」
我鬆了口氣,還好媽媽沒說什麼難聽話。不過,在飯後,一切就變得不同了。本想好好來幾局考後英雄聯盟,突然聽到媽媽破口大罵:「你看看你,不幫忙洗碗、不收垃圾,吃完飯後就想去玩!你考這種成績還有臉玩,你覺得你以後能做什麼?」
一整天堆積的情緒就此爆發,所有的擔心、害怕、無助、不安都化成了憤怒,我也崩潰大吼:「閉嘴,不要吵!」
「叫什麼叫,敢那麼大聲就滾出去!」
「好啊,滾就滾!」
我踹門而出,背後傳來幾聲怒吼:「你就走,看你能……。」
好啊,我正想這麼做。我開始暴衝,根本不怕夜晚看不清路,只要遠離那可憎的家,什麼都好。
沒有目的地,沿路跑著、跑著,我想藉著奔跑的喘息來逃避內心的憤怒不平,卻好像永遠跑不出那層陰霾。「啊!」
痛意襲來,眼前忽然陷入完全的漆黑,我感受到自己正在墜落,卻怎麼也想不起剛剛是怎麼掉進這裡的。伸手嘗試想抓取什麼,卻只抓到一束束空氣,直到失去意識。
感受到光亮的刺激,我緩緩睜開緊閉的雙眼。腰背的陣痛感襲來,我扶著自己的腰試著想起身,看看這到底是什麼地方。適應了這裡的環境後,我看見前方鮮豔盛開的桃花林,美得好不真實。
沿著桃林前進,雲霧映入眼簾,在深淺濃淡間輪流排出一個個文字,飄忽變換,我認出「靜」、「聽」、「抱」,它們讓我看得發愣,忘了自己依然對這個地方毫無頭緒。這裡雖然陌生,卻也十分沉靜,帶給我的安心感竟然更勝那個我百般不願再待下去的家,我開始對周遭更加好奇,一路往前。
不遠處傳來潺潺的水流聲,我走向小溪旁,在那中間有一顆顆大小不一的石頭。我脫去鞋子,坐在岸邊踩踏著清澈冰涼的溪水,隨手拿起一顆石頭把玩,卻意外發現上頭刻有文字。仔細一看,原來每顆石子上都寫有一篇篇的小故事。
杜甫的生活窮困潦倒,有理想卻無法實踐。他看到人世間的流離痛苦,卻無能為力,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
「好酷!」我忍不住驚嘆出聲。
一顆接著一顆,讀著石頭上的故事,讓我不自覺沉浸好久,直到腳被冰水泡得有點麻了,決定把水甩乾,沿著溪流往下走走。
一片片落花接連掉落,隨手拾起,上頭竟然也有文字。不過這次不是故事,而是一個個疑問句。不知道這些問題在問誰呢?我隨意讀過,懶得思考答案。
我見前方有落葉飄落。「該不會連落葉上也有文字吧?」伸手抓住,卻發現它只是一般枯黃的落葉而已。
「呿!什麼嘛!」
正當我隨意把落葉丟到地上時,文字卻在落地時漸漸浮現,敵不過好奇心驅使,我蹲下去想看清楚上面的文字……。
睜眼就必須面對無止盡的比較和爭吵,令人疲累。
邁開腳步逃離,卻找不到有哪裡可去。
想甩開不被理解的感受,卻不知道它們從何而來。
太邪門了吧?文字在我面前浮現,我是眼睛壞掉了嗎?而且裡面描述的情境怎麼剛好就是我剛發生的事情……,怎麼回事?正當我充滿困惑的時候,一雙腳映入眼簾,我驚嚇地抬起頭,說:「你、你是誰?」
「我是桃源人,歡迎來到這裡。」他微笑說。
「蛤?桃源人?桃園人?跟你說,我是新竹人喔,哈哈哈哈!」我自顧自地大笑,這名字和情節荒謬得像是夢境。
「來,跟我走。」他只是微笑,並不解釋。
不得不承認,我遇見的……那個,桃源人,雖然名字很奇怪,待人和說話卻滿有一套的,和我以前遇過的人都不一樣。他帶我認識了更多這裡的人,我們沿著小溪漫遊,微風輕輕拂過岸邊桃林的枝枒,傳來沙沙的聲音。看著眼前的美景,我久違地感受到了寧靜;和這裡的人相處,所有的偽裝在這裡好像都能卸下。他們不會相互比較、欺凌他人,在繁忙的學校生活和複雜的家庭關係裡,我很少體會到這種感覺。
走累了,我們在一棵大桃樹下歇息,桃源人問我要不要玩說故事的遊戲,他們說這個遊戲能讓我們更了解彼此的世界。雖然不抗拒和他們玩,但我有點猶豫,因為我覺得我不太會說故事。
他們說沒關係,接著拿出了幾片樹葉,和剛才路上看到的形狀都不一樣。第一個人抽了四片,葉子上突然出現幾個不同的圖案,他根據圖像編了一個情節,其他人也說了幾個小故事,有歡樂有悲傷,有些好像曾在課本上見過,我只是專注地聽著。
玩家一個個輪過,不知不覺就換我了。我挑選出三片葉子,上頭分別浮現出一頭牛、一片竹林,還有一根魚竿。我思考許久,說了一個老人給他兒子魚竿,但兒子不擅長釣魚,也對釣魚沒興趣的故事。
「……因為他一直釣不到魚,所以他打算回家。路上遇到了他的朋友在欺負一頭牛,他也上去踢兩腳,他覺得這樣心情好多了,朋友們也很崇拜他。」
「但這是他這樣做就真的快樂嗎?」桃源人問。
「好吧,實際上並沒有,我覺得他本身也不想欺負牛的,他只是、他的心情糟透了。所以他走了一段路後又回去找那頭牛,他對他的朋友說:『嘿!不要欺負他了!』然後就不管大家的看法,帶那頭牛躲進,呃……旁邊的竹林,獲得快樂的寧靜,故事結束。」
旁邊的桃源人抱了抱我,沒再多回應什麼,但他用我的故事接下去說。
在桃源人的故事裡,老人的兒子還是不會釣魚,但是他擅長做笛子,他不在意大家的看法,只按照自己的心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不欺負任何動物,跟牠們和諧相處,過得很愜意。
我覺得他的故事太美好,但是我喜歡這種美好,就好像我也可以不在乎成績、不是一定要傷害別人才能融入朋友。
「我覺得你們故事的老人應該也不是要逼著他釣魚耶,」另一個人說,「我想他只是對自己的孩子有所期望,希望小孩能獨立自主,能照顧好自己,至於是不是很會釣魚還是什麼的,他反而沒那麼在意。」
「真的嗎?」我想到了媽媽,她也是說她不在乎我的成績,但是看到我在打遊戲還是很嚴厲的責備我。可是、可是如果不打遊戲,我要怎麼在班上混下去?一時之間,我有點不知所措。
不過想到先前幾個人分享的故事,我覺得我好像有了一點方向。從這些故事中,我感受到其他人有跟我一樣的徬徨,也感受到其中一些角色面對世界的勇氣。
我突然覺得,自己是可以改變的。
「你好像有什麼領悟了呢!」桃源人笑著看著我,接著拿給我一把鑰匙,「只要你看不清自己的內心,就用這把鑰匙來找我們吧!」
周遭的雲還是流動著,我的心裡非常寧靜,卻也充滿力量。
在他們的護送下,我離開了那個地方。回頭看去,剛才的一片桃花和山水已經消失,我眼前只有一棟普通的建築和看不見內部的玻璃門,上方有個招牌,寫著幾個字。但寫什麼我已經忘了,只想著要回家把這些記下來。
2022年4月1日 21:30
剛上傳好學習歷程,整理房間時,無意間翻到幾年前的日記。
事過境遷,直到今天,我還是會忍不住想起桃花源──這是我高一上完國文課後,為那個地方起的別號。在一次次的玩耍中,我察覺到自己的變化,編故事的時候,我開始可以回應別人的故事,有時甚至會提問,對其他遊戲也更熟能生巧了。經過這陣子的相處,讓我覺得自己的身心都變得和以前不太一樣,對世界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在發掘到比遊戲更讓我享受的興趣之後,我開始在空閒時間從事那些活動;為了讓長輩對我放心,我也變得更加自主。與媽媽討論過後,我們終於達到了共識,也不再因為成績起過爭執。
每當我在學校碰見被欺負的小胖,就會想起之前的事。除了向他道歉之外,我也將桃花源介紹給他。我們偶爾會在下課時間一起討論桃花源裡發生的事情,也開始學會怎麼應對其他同學的惡意。後來,知道桃花源的人越來越多,每個人剛聽完我的故事,都覺得我瘋了,直到真正去那裡走過一輪,他們才不得不承認,世界上真的有一個可以修復自己的地方。
現在的我仍是個想到未來就不免得發愁的學生,卻也加減擺脫了當時的稚氣與任性。如今疫情肆虐,距離上一次去那裡,已經想不起到底隔了多久,有些面孔也早已模糊。但,也許那已經成了我生命歷程中無法抹滅的一部份,就像那片桃林至今還是會冷不防的就出現在眼前與夢裡。
後記
在4月13日的講座中,老師提到了設計思考五步驟:「同理心」、「定義問題」、「創意發想」、「製作原型」、「實際測試」,在此之後,我們的功課不只有環繞著設計思考開始發想「提案成果」,連討論的過程都是如履薄冰地踩在這數條線索上前行。然而第四、五步驟已經涉及實際操作,因此提案只在前三條準則的指引下成形。而設計思考的發想往往藉由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起,因此我們最終捨棄了企劃書形式,轉而決定以故事包裝提案,希望能達到更加生動且具臨場感的效果。
故事中的桃花源象徵提案最終欲推出的「跨界敘事治療課程」,其中的造景便是提案希望能於「跨界敘事治療課程」中搭配使用的教材:流動的雲霧──網路的動畫或字卡;石頭上的故事──故事書;落花──提問式卡牌;落葉──情境式卡牌,這些道具都是為了能協助整個治療過程中引起主角──也就是我們希望提供的服務對象:中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助其進入敘事治療情境,嘗試從中訴說,梳理內心,改善問題。
在桃花源中,桃源人於現實中的角色便是敘事治療師,而主角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故事,在與桃源人及自我的問答之間與內心對話,探析內在的心靈問題根源,得到療癒的力量,便是我們希望能讓中學生在治療過程中達成的效果與感受。
故事中並未述及具體且完整的療程,一方面是為了控制篇幅與劇情的銜接,另一方面是,欲抵達「跨界課程」的終點目標,途中得先行經一座名為「談話會」的中繼站。
一、逐步發想
數場會議之間,我們試著從「同理心」出發,以換位思考的方式「聽見別人的需求」,發想生活中常見的議題,最終將目光定在中學生的情緒問題上。綜合實際經驗、書籍、期刊論文、專題報導、網路搜尋等管道後,我們釐清中學生可能面臨家庭、同儕師生、學習表現、自我定位等困境。
定義問題後,我們討論這些問題可以如何解決,最後決定從敘事治療的方向著手,思考在現有的基礎上,我們帶著中文專業能以什麼樣的形式去提供協助,甚至達到跨越教學體制內外、讓校園內的工具更臻完善的效果。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確保提案能夠維持長久性,使這種介入變成必要。
然而,在正式跨界媒合之前,無論是中文領域或敘事治療領域,必然得先對敘事治療的基本精神與做法有一定瞭解,才知道如何媒合各個領域,舉辦敘事治療相關課程或研習會。因此提案以兩個領域初步結合的「交流會」為主,再逐漸推進,達到開設「跨界敘事治療課程」的最終目標。
二、提案構想
(一)名稱
敘事治療與中文跨界交流會
(二)邀請對象
諮商師(敘事治療專長)、中文領域相關人士、中學教師。(見附錄)
(三)地點及形式
以 Google Meet 線上會議方式進行。
(四)舉辦時長
採系列活動方式進行,共計6次、每次3-5小時。
(五)內容
與有志從事敘事治療的(準)心理師或研究人員,以知識交流的「談話會」作為起點,共同商討結合古典(思想、文學)與敘事研究 (narrative inquiry) 的可能性及相關方案,進而組成更為完善的研發及治療團隊,為中學生開創一個面對情緒、釐清自我認識與內心感受的空間,使其學會理解內心的不安,摸索出相處或解決之道。
活動分為三部分:
1.前兩次近講座形式,著重於領域的相互瞭解,分別邀請敘事治療師、研究人員及輔導教師講述各自領域中的現況(含理論知識與實務經驗),並開放與會人員在互相同意的情況下交換聯絡資訊。
2.第三、四次近談話會形式,旨在使與會人員互相釐清對彼此領域的認識與問題,以及討論各種後續發展的可行性及組織團隊。
3.第五、六次近工作坊形式,著重於發想、討論對於系列教材與課程的構想。內容包含「以何為媒介」、「如何結合兩大領域」、「如何表現敘事治療知識」等問題,並由敘事治療專家評估其合理性,滾動修正,最終擬定專案,往後步入實行階段。
三、後續發展
交流會後,可以接著開展數種活動方案,作為古典素材(思想、文學)、敘事治療與中學生的中介:
資訊科普:善用資訊整理的能力,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容易理解、容易取得的形式,希望透過轉譯者的角色,將較難入口卻值得被中學生接觸到的內容,轉化為簡單、貼近情感表達的內容。
例如以 IG 圖像設計傳播古典文學、敘事治療相關知識、妥善處理情緒的方式,以及在各種 SNS 網站平台推播課程。
架設相關網站:放上故事或諮商師小語,使中學生心情不好都可以隨時上去獲得療癒。
書籍編寫:與校園環境諮商、精神治療個案結合,經由合法的授權程序後,以化名、不具名的方式編寫成冊,以供大眾瞭解相關困境,同時亦可作為研究參考。
但此過程須經相關科學檢證,且為確保故事說服力,不得使用虛構故事的方式來撰寫個案。
敘事治療跨域交流會:日本作家、教育部長、心理學家皆曾有將古典文學融入心理分析的成功嘗試,或許也可以再進一步發起心理師與中文人(甚至加上更多領域)的會議,持續研發相關短期課程及教材。
如:將古典元素融入提問,將提問融入教材以及卡牌;編寫能傳播敘事治療知識、中學生適閱的故事書;製作可於網路上傳播的相關動畫、音頻、短文、遊戲等等。設計出成品後,也可嘗試推動產品進入校園環境。
敘事治療短期課程:敘事治療與一般心理諮商不大相同,它們嘗試讓個案自己面對、走出自己問題。因此可以媒合諮商師及校內中學教師,設計以古典為引導素材的敘事治療短期課程。透過融入活用古典元素,以不同的、新鮮的元素刺激,打破敘事治療過程中,治療者(本提案更針對中學生)因不耐、不信任而築起的防禦牆,設計一套全新的敘事治療體驗。
課程將使用「提問引導」或「引導故事書寫」的方式,讓中學生清楚表達自己的心裡想法,緩解心理緊張或困境帶來的無助。
另一方面,體制外短期課程亦是可發展的方案,首先透過平台讓有意參與者線上報名,並以法律形式確保報名者的隱私,同樣媒合諮商師,借助其專業知識與古典故事的力量,使用研發的教材授課,並於結束後頒予課程證書,協助中學生面臨自身心理困境。
附錄:邀請名單
姓名/單位 | 聯絡方式 |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 信箱:1980@1980.org.tw |
旭立文教基金會 | 電話:02-2362-8040、02-2363-5939 |
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 | 信箱:mefun@tip.org.tw |
周志建 (敘事家族治療師、心理師) | 信箱:joe.chou@ms60.url.com.tw FB:周志建心理師@best創傷療癒法 |
林祺堂 (清華大學諮商中心心理師) | 信箱(清大輔導室):counsel@my.nthu.edu.tw FB:林祺堂(大可米唐) |
黃素菲 (台大輔導中心心理師,著有《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 | 信箱:sfhuang@ym.edu.tw |
吳熙琄 (美國哈佛大學教學劍橋醫院「婚姻與家族臨床中心」顧問與督導) | 信箱:shijiuanwu@gmail.com |
連廷誥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 信箱:lione58@gmail.com |
洪雪蓮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系主任及教授) | 信箱:slhung@hkbu.edu.hk |
黃錦敦 (敘事取向訓練師、督導、諮商心理師) | 信箱:letsnarrtive@gmail.com |
黃馨慧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所長、諮商心理師) | 信箱:54heart@gmail.com |
陳憶雯(晴朗心理諮商所諮商師) | 信箱:sun.sun520@msa.hinet.net |
林盈君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諮商師) | 信箱:service@hopelight.com.tw |
蘇郁玫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諮商師) | 信箱:service@hopelight.com.tw |
王孟羚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諮商師) | 信箱:service@hopelight.com.tw |
黃智卿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諮商師) | 信箱:service@hopelight.com.tw |
簡佳慧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諮商師) | 信箱:service@hopelight.com.tw |
黃韋蓁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諮商師) | 信箱:service@hopelight.com.tw |
曾貝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博士,與楊秀宜著有〈敘事治療應用在犯罪青少年之「治療因子」分析研究〉) | 信箱:t3725@nknu.edu.tw |
彭信揚 (台中心理諮商公會一員,著有〈以敘事治療在網路諮商中陪伴故事主人重寫生命藍圖〉,現職中山醫學大學身心健康中心) | 信箱:tacp.mail@gmail.com |
秦安琪(敘事輔導員、督導及研究員) | 信箱:oktsun@hkbu.edu.hk |
周愛華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與行為科學系副教授、敘事治療師) | 信箱:esther.chow.ss@cityu.edu.hk |
張志偉 (心理諮商師) | FB:https://www.facebook.com/Humanistic.Stories.Psychology.CheeWai/ |
陳盈吟 (心田心理諮商所專任心理師) | 電話:(02)77495720、77495726 |
趙祥和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專任副教授) | 信箱:shtey@mail.ncnu.edu.tw |
四、組內分工表
1. 提案內容討論與故事構思:全員、莘瑜老師引導建議
2. 提案會議紀錄
(1) 第一次會議記錄:林玥彤
(2) 第二次會議記錄:黃慧君
(3) 第三次會議記錄:王鳳麟
(4) 第四次會議記錄:蕭晴澭
(5) 第五次會議記錄:柯泰安
(6) 五次會議記錄統整:黃慧君
3. 提案書面報告
(1) 書面提案初稿撰寫與彙整:黃慧君、蕭晴澭、林玥彤
(2) 故事提案第一節撰寫:柯泰安
(3) 故事提案第二節撰寫:林玥彤
(4) 故事提案第三節撰寫:蕭晴澭
(5) 故事提案第四節撰寫:王鳳麟
(6) 統整四節故事提案並修潤連貫:黃慧君
(7) 彙整提案定稿、撰寫後記與提案說明:黃慧君
4. 提案影片
(1) PPT製作:蕭晴澭、林玥彤
(2) 影片錄製與講解:蕭晴澭、林玥彤、王鳳麟
5. 黃仲菁老師演講紀要
(1) 書面演講紀要初稿撰寫:柯泰安、王鳳麟、黃慧君
(2) 書面演講紀要統整:柯泰安
(3) 演講攝影與錄影:林玥彤、蕭晴澭
6. 網站架設:王鳳麟、蕭晴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