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志業與生涯規劃

Chinese as a Vocation and Career Program

提案發想|提案構想與討論紀錄

   

以「設計思考」打造提案

逐步討論過程實錄

    

2022/04/16 第一次會議:聊聊同理心

紀錄/林玥彤

壹、老師引導及流程講解

1.     最後結果希望以「講故事」的方式發表提案。

2.     故事須同時涵蓋設計思考五個階段(同理心Empathize、定義問題Define、創意發想Ideale、製作原型、實際測試)的流程。

3.     先前的提案經過創意發想很棒,不過老師同時也憂慮可能未必經過設計思想的流程,因此現在要回到五個流程上重新實際操作過一次。

4.     分享關於電影《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老師看過後的心得──結構完整,裡面幾乎沒有壞人,角色都是相當有同理心的人。

5.     這兩週的重點在於先讓大家能掌握設計思考中的「同理心」,慢慢熟悉從同理心的角度思考問題,有這樣的基礎,舉的例子也會越來越具體。

6.     接著進入第二個階段(定義問題Define),會看到彼此關心的點雖然不同,但可以找到共通性、最大公約數,接下來應該可以很快處理提案。

貳、老師引導及釐清「聊聊同理心」重點紀錄

泰安:活用古典是面對大眾還是小眾?因為中文系以外的人可能覺得古典文學很無聊,沒興趣。

老師:這也是為什麼從同理心出發,可能以後要面對的可能是我們背景不相同的人。要跳脫自己的本位立場。雖然背景不同但還是會有共同的感受。

老師:所謂「活用古典」,除了語言文字之外,還有什麼?大家可以想想看。不見得要把我們喜歡的推銷給別人,反過來,別人的需求我們是否聽得到?這也是古典教育、人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有沒有可能暫時擱置自己喜歡的,回到「同理心」。

玥彤:回應老師提出「活用古典,除了語言文字之外,還有什麼?」的問題,我覺得「詩文」是表面,但其實古典文學中有很多思考事情的方式,比如哲學史上不同思想家如何去看待事物的發生;或在我們生活會碰到很多困境,在過去的人身上也曾經發生過,從他們的經驗中可以得到對應及寬慰。古典文學的門檻高,與普羅大眾相對較遙遠,這也是一個可以關懷的問題。同時,從我們的專業得到這些古典文學中珍貴的東西,經過內化,如何呈現出來分享給大眾接觸。

老師:拋開中文背景,稍稍鬆綁古典與現代的界線,先不要把它想得是壁壘分明,我們得先知道別人的困境是什麼。這兩天有沒有觀察到他人的經驗,讓你特別有感觸的?

參、「聊聊同理心」關懷層面分享

一、(玥彤分享)人的心理承受度不及網路發展的速度

(一)問題為何?

網路匿名發展速度過快,社會普遍使用者都在不知不覺中身心受到影響。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分享生活或對事情的看法,但同時也必須承受這些東西會有遭受他人評價、抨擊的可能,很容易對人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

Ex.可能有人只是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育兒的狀況、理念,它固然有正面的影響,讓很多人因為看到了可愛的小孩而被療癒、或是也讓同樣面對育兒困境的家長有學習、安慰的作用;但反面地,分享者同時也必須承受很多的指指點點,包含他人批判他不應該這樣帶小孩、批判他哪裡做得不好,這些都是隱性地對分享者造成很多的心理負擔。

(二)這個問題為什麼重要?

嚴重的話會讓越來越多人有精神、心理疾病,進而影響到個人的生活、工作,而這些也都會影響到社會的生產、或需要消耗社會醫療資源來協助,不僅造成社會負擔,對整體社會運作都有不良影響。

(三)它可以怎麼解決?過去如何嘗試解決這個難題?

從兩個層面來看:

一是從「被攻擊者」,幫助使用者提高媒體識讀、訓練心理素質;或是設計一套能夠過濾的程式去避免、阻擋使用者接收到過度大量的攻擊訊息。

二是針對「攻擊者」,揣測酸民隨意攻擊別人的原因可能為何,如:他們是不是有強大的負能量無處發洩?背後根本的問題是什麼?可以如何提供協助?(Ex.提供酸民能發洩負能量的場所,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釋放負面訊息)

(四)老師回饋

在關懷問題的時候,自己的能力其實不夠,必須跟其他領域的人結合,包括理論層次──什麼是所謂的「正義」?什麼是「自由」?在網路上應用的、被討論的問題有哪些?

另一方面則是關於資訊安全──上述提到的「過濾」,牽涉到言論自由,也牽涉到技術面的問題,我們關心一個事情、越想越細的時候,可能牽涉到ABCD的面向,要投入這個問題時,要跟哪些人討論、合作?同時也要對相關的領域有一些認識。

很多的關懷點都會牽涉到很多面向,但也正是因為我們的關懷去接觸不同的面向,我們的世界也擴大了。

二、(晴澭分享)年輕人買不起房子

(一)老師回饋

文科生的薪資每年總是會被拿出來討論一番,老師自己也從事過出版工作,理解薪資狀況。但其實可以思考「文科生就應該要去找文科職業」之外,我們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Ex.老師曾分享過進入遊戲產業的學生,雖然工作中好像看起來與所學無關,但其實也有一些相關性,只是如何「活用」──你對於某一些事情、對於人感受的細膩度,包括同情共感,更能感受到別人的需求、痛苦和快樂,對他的工作是更有幫助的。

三、(鳳麟分享)老年失智者照護問題

(一)問題為何?

家中有行動不便、失智的老人,他們需要比正常一般的老人更多的關心,他們的所有行為已經失序,不僅是請外勞就能解決,對於照顧者而言也是很大的精神壓力。(仍在想有什麼方式可以改善)

(二)老師回饋

其實現在也有很多單位思考相關問題,像黃仲菁老師提到:「中文系的同學對社會有極強的關懷、很大的敘事能力。」面對問題,我們能夠藉由文筆來呼籲社會的關懷、募資、撰寫文案。

四、(泰安分享)「社畜」社會問題

(一)問題為何?

「社畜」──沒有歸屬感、無生命活力、空虛感重、缺乏獨立思考、眼光急功近利,導致即使有錢,生活枯燥乏味,只能以純粹感官刺激消解苦悶。可以解釋上述第一點談到網路謾罵者。

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問題異化、拜物主義等,使人本位變成物本位社會,社畜因而產生。可以利用黃老師講的中文敘事力使人們找回自我,解決很多心理問題。

(二)老師回饋

對一件事情要有所改善,要喚起很多人的共識和共鳴。以現在的社會來講,媒體是很重要的管道。

Ex.奧斯卡最佳外語獎《在車上》的導演兼編劇,是文科出身,將自身的關懷透過媒體呈現。

【補充分享】:「活用古典」的範圍其實很廣,老師也有中文系的學妹投入經濟產業、王品集團的創辦人也是中文系出身。包括上述提及「經濟」問題──所謂的「社會關懷」不一定要跟收入結合,但也不見得跟收入呈現對立,需要關懷者不一定會低收入,但也不排除某些社會關懷也可能與經濟效應相結合。

(三)其他補充

兩性問題──古典文學裡的觀念可以解決現代男性的問題。

(雖然覺得這裡不太適合提哈哈)

肆、總結

一、思考下列三個問題

1.     設計思考中何謂「同理心」?有什麼例子?

2.     古典人文思維和「同理心」相通的地方在哪裡?引用具體文獻是最好的(若能找出來的話其實已經在活用古典了)

3.     所謂的「同理心」,是擺脫自己熟悉的生命經驗、自己的中文領域,去想到生活當中有沒有觸發我們同理心的事件或經驗?自己在關懷什麼?藉由這些事件或經驗觸發我們和他人的共感,進而思考如果今天要去參與、改善、協助,我可以提供什麼樣的能力?需要跟什麼領域的人合作?(具體例子)

二、每個人重新看過一次課堂推薦影片,並思考上述三項問題,若能以文字寫下自己的發想為佳,可提前分享至群組。

三、暫定第11週(4/25~5/1)為下次meeting時間,再約大家方便的時間討論。

   

   

2022/04/30 第二次會議:奠定目標群眾

紀錄/黃慧君

壹、會議結論

一、本次會議內容:

1.各位分享自己察覺的同理心案例。

2.將小組提案的同理心對象釐清為國高中學生

二、下次會議預計:

1.舉行時間為13,並進入設計思考第二階段──定義問題。

2.首要任務:

(1) 找到我們能幫助中學生的實際問題,釐清問題內容,達成共識。

希望不是只限於自己和朋友的經驗,而是從書籍、期刊論文、專題報導、網路搜尋等其他資訊管道獲得相關訊息,並於開會以外之時間進行密集討論。

(2) 閱讀老師分享的兩篇文章並撰寫簡短摘要。

旨在體會古典人文思維與設計思考中同理心的相通處,同時思考古典訓練與協助他人、解決問題可能發生何種關聯。此項任務將以加分形式呈現於期末分數。

3.進階任務:

(1) 思考我們所看見的問題的解決方案。

嘗試找出受眾需求與古典文學的銜接,但要小心不要陷入自我本位的思考模式,盡量嘗試客觀了解他人需求與我們所學的關聯性。

貳、會議進程及細節

一、組員們分別敘述自己生活中所遇,激發同理心的案例。

(一)慧君

1.個人觀察:個人面對自我及規畫的迷茫。

參與校內桌球活動,發現新手學弟妹在面對戰術模擬或自我提問、自我要求時,在心理方面會感到無所適從、需要引導。

2.個人觀察:脫離教室場域的學習。

紐西蘭有一種教育制度,學生可以在一週中找一天跟學校請假去參與性質接近森林學校的校外營隊,彌補教室場域無法帶來的內容。我們或可仿效此制度,進行定期教育營或相關活動,撰寫計畫提案或實地參與教育過程。

這個屬於第三階段後需要處理的問題。從同理心推進到定義問題,可以嘗試從相關資料中留意,案例中那些老師如何同理學生的什麼困難,於是作此改變。

我們習慣將自己覺得很好的東西推廣出去,但這都是以「我」作為出發點去思考,設計思考要先了解他人需求,才去思考我們的訓練可以如何深化同理心,進一步協助他人改善生活或痛苦。

(二)晴澭

1.參考資料:影片提到「以人為中心」,同理心是換位思考的部分。

舉例:印度新的視力檢查計畫,了解學童目的及動機;開發低成本數位助聽器供開發中國家使用;印度眼科醫院救助貧窮病患時,會向有能力負擔的病患收費,無法負擔的病患會用可負擔的費用去補貼。

設計思考不一定會是具體物質層面,也可以是制度調整面向。

2.古典人文思維和同理心相通處:感懷天下、為民所苦的精神。

舉例:白居易〈賣炭翁〉反映政權對人民的剝削,而我們也可以用寫作引起更多人對議題的關注。

3.個人觀察:報導者與烏干達學生。

報導者用文字漫畫訴說烏干達學生在台受不公平待遇,讓大眾知道此事,最後中州科大改善問題,教育部祭出相應措施。但對這則新聞,能做的只有分享,以及被求助時盡力提供立即性協助。

看到現象產生共鳴或感受到他人苦痛,可以思考:「下一步或我們能幫助的是什麼?」

4.個人觀察:參加過保羅計畫,其內容偏向協助移工,希望可以感受到他們在台灣被歧視的問題。

深刻的同理心應該會產生力量引導我們去協助他人,讓同理心延伸到行動,進入後續步驟。若無這股力量,設計思考就無法推進至下一步。

(三)泰安

1.參考資料內容:同理心例子。

設計像兒童遊樂場的核磁共振。

2.古典人文思維和同理心相通處。

用畫作、白話文、易懂之繪本、影視戲劇,配合趣圖等等大眾感興趣之物,介紹古典作者的文風或思想,並讓觀眾cosplay一個與自己最像的古人。活用古典,讓古典精神融入大眾生活。

3.個人觀察:社畜需要活得充實。

可在人來人往處舉辦cosplay遊戲,篷外貼布條:「你厭世嗎?來趟生命之旅重啟人生!」

使用投影片字卡等道具讓客人初步認識古人,如「稽康看社會不爽很久了!也做出激烈反抗(配合圖)」、「阮籍同樣不爽,但悶在心裡,寫了〈詠懷〉」。

下一步讓客人選角色,進入以古人故事為底本的白話劇本,隨情境進行選擇。到了終點,客人可以cos古人。大眾喜歡白話文及直觀的東西,古典也可以如此轉化。

此已進入第三階段的創意發想。

4.個人觀察:缺乏自信的男性。

可能要釐清一下脈絡。男性問題在韓國及中國大陸都有引起一些討論,因有不同立場針鋒相對,衍生不同論爭,但脈絡不大相同。南韓因女權運動興起,南韓社會的男性感受到威脅,對此提出反撲言論及行動。中國大陸對同性之間題材有所限制,也會以教育及政治面遏止「男性缺乏陽剛氣質」的現象。

(四)鳳麟

1.參考資料:同理心未必能從言語交流發起,而是生活中的細節。

《設計思考:從教育開始的破框思維》說有人為高齡失智患者設計一套餐具,希望可以讓他們不受生理症狀影響,自己處理需求,避免處處仰賴別人,照顧他們的自尊心。

食物募集計畫:年輕人創建購物平台,讓小農可以直面消費者,為雙方維持生計。同時作為一個食物募集平台,消費者可與小農購買作物,將募到的食物寄送給協助獨居老人的基金會,再派送給經濟弱勢及營養不良的獨居長者,避免他們受到健康創傷。

2.參考資料:美國小學生的課堂設計。

學生可以從低年級時開始看自己想要什麼,在課堂上自行設計,高年級時做成為大家都可使用的成品,且教學制度依照小孩的意願走,而非課本內容。

(五)玥彤

1.個人觀察:網路匿名發言導致引發心理問題。

網路匿名版所帶來的發話權力不均等,發話者身分不明,亦無法判斷其是否真實、真心,也有人因此毫無顧忌的使用話語傷害他人,給聽話者帶來心理壓力。

2.個人觀察:照護者的心理問題。

張曼娟曾寫照護失智母親的困境及心境,心理問題的成因未必全都來自有意的傷害,一段照護關係中,照護者的心理壓力也很高。

3.個人觀察:學生族群的心理問題。

龐大升學體制壓著學生,他們很少有時間可以面對自己的情緒,以及升學、霸凌、家中管教等問題。學校雖有輔導室,距離學生卻仍遙遠,但每個學生心中應該都有一些挫折與創傷,在青少年發展階段中,對未來人生會影響非常多。

二、釐清關懷目標的最大公約數

1.希望第一階段能藉由古典人文思維的深化,增強一個設計思考者的同理心,我們想到的例子是否足夠深入,會影響到下一階段「定義問題」。

2.如果我們不去參考前人資料,只是就自己能想的舉例,可能因此被侷限,且能學到的不多,因此要去接觸自己還不知道的東西。

3.針對我們所能提供援助的關懷對象統整:

晴澭:移工

玥彤:教育場域中的學生

鳳麟:長者、教育場域中的學生

泰安:社畜、性別觀念變動中的男性

慧君:教育場域中的學生

在有限時間中,先把引發同理心的對象聚焦於教育場域中的「中學」學生,日後可再討論修正。

三、確定下次會議內容

1.設計思維五階段,二是定義問題,三是創意發想,四五是製作原型和實際測試,下次會進入第二階段。

2.個人作業:

(1) 透過書籍、期刊論文、專題報導、網路搜尋等各種資訊管道(非局限於自己或周遭人的個人生命經驗),確認國高中生會遇到什麼我們可以協助的問題。設計思考相關書籍的舉例亦可,但他們未必與台灣實際環境一致,問題脈絡還是要以台灣國高中生為主。

(2) 若能與人文思維結合則更加理想。因此需閱讀老師提供的兩篇文章並撰寫簡短摘要,希望能從中得到結合古典人文思維或文學教育的啟發。

3.團體作業:

希望到下次會議之前,同學先行討論,思考國高中生遇到什麼困難或痛苦是我們相對能夠完整體貼到的,對於協助他們什麼樣的問題達到初步共識,若能更進一步想到能提供的具體協助更好。

     

2022/05/14 第三次會議:定義問題

紀錄/王鳳麟

一、我們要改善國高中學生教育環境裡的什麼問題,以及必須在同理心基礎上發現問題並改善問題。

二、玥彤:情緒處理跟面對問題,國高中生被壓在課業之下,少有管道告訴他們如何面對情緒,調查也顯示多數青少年沒有人可傾訴負面情緒,在生涯探索方面,國高中生著重課業,主要目標是考好,在面對生涯規劃部分較弱,對自己的長才不清楚。

三、情緒問題包含家庭和人際,青少年特別關注自己的表現和他人的認同,在同輩之間會有霸凌的存在,容易使原本就自卑的被霸凌者變得更加自卑。

四、晴澭:老師學生要加深加廣學習,但老師沒有注意到學生學習進度,學生的進度很容易會落後,課程幾乎都是填鴨式,學生較為喜歡主科以外的科目,常常在主科上缺乏學習動機,因為主科並不是自己的學習興趣。

五、高中生普遍認為花時間做檔案會花到課程時間,很多人的檔案都在截止前趕出來,即便做完了,但他們對於自己未來的目標依舊迷茫,而家長會覺得小孩應該讀對他們來說有前途的科系,而不是他們有興趣的科系,而學習檔案常常是急就章,無法真實反饋學習歷程。

六、學生常常處在無動力和無聊之間徘徊,很容易產生憂慮的情緒,對於自我定位發展不成熟,不知道自己是甚麼或是自己要甚麼。

七、學生有時候會有過度衝動的情緒,無法信任別人,常常活在自己的世界,容易跟別人比較,也容易吵架扁人,有自我強迫的現象,因為成績關係容易心理不平衡,很常跟別人比較。

八、很多的情緒壓力很容易產生對他人的壓迫與暴力。

九、成績會和社會標準有比較大的關係,社會主要是家庭人際和校園人際,而青少年會很在意在這些關係中他人的評價。

十、情緒問題:憑常識是沒辦法處理的,會給意見但有時候難以解決,或是給出跟專業常是相悖的建議,有時候不過度關心,只在旁邊觀察會比較好。

十一、我們對資訊整理的能力,可以幫助中學生消化專業知識,轉化為容易理解、簡單取得的東西(或許是影片/聲音/短文/故事/遊戲)。

※必須是能夠幫助到中學生正確處理自己情緒的資訊。

一、幫助孩子從「書寫」中尋求情緒的出口,表達出自己面臨的問題→加入心理專業協助。

二、國高中生有機會接觸到專業的心理知識,用他們可以清楚消化吸收的方式去交給他們,讓專業知識轉為讓中學生能夠理解的東西,必須利用科普來進行。

三、敘事治療,用理論來跟病人溝通,是醫生和病人去共同解決病人的問題,而不是醫生單方面地給予幫助。每個人之所以會痛苦,主要是來自心裡告訴自己的聲音,我們需要用另一種聲音去構築另一個故事,讓病人能夠脫離原本的負面情緒,讓情緒能夠從負面變的正面。

四、設計一個東西讓輔導室可以利用這個工具來幫助學生,給學生提供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之下模擬出更多的場景,後續再由輔導室進行下一步的動作,重點在可以讓學生清楚表達自己的心裡想法,也可以利用音樂來讓學生放鬆心情,或是可以利用藝術,讓學生能從藝術方面得到安撫。

五、我們如何讓敘事治療變得更為完善,要如何介入學生,如何讓校園內的工具可以更完善。 六、對於我們要做甚麼(解決怎樣的問題)要更加聚焦,而人文學科又能和甚麼領域產生合作。

2022/05/21 第四次會議:創意發想

紀錄/蕭晴澭

壹、本次會議要點總結

大家的共識是傾向思考工作內容的性質,可以跨體制內外,釐清「完成技術」跟「敘事治療」的關係之後,我們可以怎麼協助他人走出心理困境,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從現有的理論和基礎之上,讓這個敘述更為完善。

分工協調:

麻煩泰安跟慧君:釐清「完成技術」跟「敘事治療」

其他同學:思考如果相關性是成立的,那在現有的基礎上,我們能以什麼樣的形式去介入,讓它更為完善,然後為什麼我們的介入是必要的。(以我們的專業跟我們能提供的協助發想,盡量是讓它可以有長久性的)

*How?我們的專業可以用什麼形式去介入這套運作中

*Why?為什麼我們的介入是必要且有效的

貳、討論紀錄

老師開場:

1. 「解決問題」有待釐清──有一點分歧,我們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是什麼?心理需求、心理困境,還是國語教育教學?

2.     針對發現的問題,我們具有什麼能力和其他專業領域結合?又可以和其他專業結合改善這樣的問題?要更專業去思考,如何讓這個方法可以類似長期計畫,不是一次性的活動──即使是有關心理需求或心理困境的問題,但大家提出的辦法不太一樣,其實很好,但進入到整合,大家要慢慢討論出一個共識。當我們談到「辦法」的時候,比較傾向於「應變」,不一定要結合可長可久的職業生涯相關,只是一個應變措施,各位提出來的辦法比較像應變措施,如果今天想到也許我們可以做的並不是一時的,而是讓我們所能提供的能力、跟他人的合作是可以長久的情況,要怎麼做比較好?

3.     達成共識差不多就可以撰寫提案

玥彤先導:

更聚焦把問題放在要幫中學生解決他們會有孤獨空洞的感覺,讓他們更認識自我,像慧君有提出完整的步驟(收集資料、嘗試轉化、多次輸出),輸出的部分,可以用情境牌的方式,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鳳麟簡要說明上次開會內容:

這次開會要解決定義問題,中學生的情緒問題,創意發想的部分,上次提到了科普,用比較簡單的說法讓學生比較好理解,還有敘事治療,讓小孩用書寫反應情緒,給學生一個情境去敘述故事,讓輔導員去分析,還有音樂跟藝術,也可以安撫。這次我們要從上次發散的想法裡面訂出「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及「明確解決方法」,達到共識。

老師補充:

1.     自「科普」獲得靈感,各位想做的是:當古典人文思維/古典美學面向普通大眾,試圖結合其它專業領域、可以共同為解決或改善當代問題作出什麼貢獻呢?2.     古典詩歌跟音樂性有關係,可以往這裡進一步討論

※要有心理建設:我們想到的提案可能無法是完美的、我們不可能幫助所有的中學生、甚至也不一定是大多數→所謂有意義的工作不一定要以數量為考量
※當學生的時候會比較理想化,但要回到現實面考量
※在知識的討論上沒有輩分,不要害怕提出自己的想法

首要解決:擺脫目前身為「大學生」的實際身分,提供協助的「我們」的身分、定位是什麼?(Ex:教育現場中的老師、文字工作者)我們是以什麼身分來解決中學生的情緒問題呢?配合新興職業領域的工作性質,可以留意的趨勢及可能性。

※如何讓自己技能能夠發揮、可以生存得下去,同時又能幫助到別人

Ex.泰安的提案以自身為「中學國語文教學者」的脈絡下發想
Ex.慧君、晴澭、玥彤提出的在另外一個脈絡下,我們不一定是國語文教學者,可能可以有什麼樣新的身分,能與其他專業解決中學生的困境?

參、工作場域及內容性質

泰安、慧君、玥彤提出三個不同的身分:

1. 國語文教學者【敘事治療可以結合此項】

→體制外:自由一點的教學團隊,不隸屬於學校,但可以從這個課程中提供教學整合輔導的方式

→朝義工團體的方向去思考也很好,但要思考如何長久活下去。可以和線上教學整合,但線上教學要考慮區域性,同學們的接受度會不同(ex.暨大相對多數的同學會覺得遠距不如實體,但暨大的狀況並不一定代表全台灣學生的看法,這也跟區域性有關)

→體制內想要從強迫的體制面進入(ex.在課綱納入),讓他們可以被動被幫到,不是需要主動去尋求(老師:牽涉到老師的文化素養)

→牽涉到標籤與汙名化的情況,避免讓學生被標籤化的可能性,某些標籤如果可能存在汙名化的現象,可能透過某些努力拿掉汙名化的部分,讓學生不會覺得主動去尋求幫助是丟臉的Ex.「母親」的社會期待某些刻板道德的枷鎖

→打破體制內外:Ex.老子的課程不一定要在大學課堂中,也有很多民間的講堂、書籍在談論,「老子」是他們共同關注的焦點

2. 資訊、資料處理師(怕誤會跟管院科系有關)類似科普的工作性質

→在海量的資料裡面選出可以整合的重點資料

→講到科普的部分,也是牽涉到專業不好消化的部分,將這些訊息篩選,轉化為中學生能接受的情形

3. 陪走與談話師(Walker/Talker)

→「陪走與談話師」這份工作,高知特報告的原意是,針對高齡化社會的老人陪伴而設計。但隨著缺乏社交的現代人愈來愈多,以及遠距工作所帶來的疏離,一般人其實也需要一個可以陪走或談話的對象,以紓解獨自在家工作所帶來的孤獨感。

另一方面,這份工作的學經歷門檻不高,只要受過適當訓練,就可以陪走與談話,也讓許多失業或低度就業者,有機會展開事業第二春。

工作內容:一般而言,聽與說的比例是10:1,所以陪走與談話師都要學會傾聽,而不是主導話題。除了能夠引起談話、走動的意願,還要能記得與客戶的對談內容,針對對方有興趣的話題,邊走邊聊。另外,對於人際互動已經失去信心的顧客,則要有耐心、正向地引導對方,讓他對社交恢復興趣。

針對年長客戶的研究顯示,喜歡社交的老人,比獨居者要健康兩倍以上。因此工作本身除了增加收入,另一層意義則是為他人創造快樂與健康。

資歷門檻:專科以上,前提當然是喜歡聊天與散步。另外專注力也要夠,不然談一談就分心,對方可能就不願再說了。具備多語言或方言能力更優。

→如果要設一個職位在學校裡牽涉的層面太廣,要動到制度面的會比較難,不過如果以民間團體,跟學校簽契約,也是有可行性的,但如果夠成熟的話,也可以跟其他領域的人組成一個新的團隊,從中去提取多少收入去解決這個部分

→像老師傳的心理諮商案例的方式,從中提取百分之多少的收入,作為免費使用的用途

→這個轉譯的工作可以跟國語文教學合作,但陪走與談話師跟心理分析師可能有個問題,就是學生可能不會主動去尋求幫助?我們想到的任何方案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大家不用有那個包府,我們的方案雖是要解決中學生的心理困境,但我們沒有辦法解決大多數,即使是對極少數的同學有益,就這樣來講可能也是有幫助的,所謂有意義的工作不一定要以數量來看,所謂的工作需要考量到現實的問題。

4. 從商業的角度思考,單獨「卡牌」有沒有辦法去生存?如果從心理困境的改善的角度來看,要如何以一個系統的角度來完整這個系統?

→「完成技術」從教學現場的老師給學生一句話,讓他完整這一句話,比較像我們去瞭解一個人內在的心理結構,有點像前奏曲;「敘事治療」有點像著重在已經被診斷出是有心理障礙的人,幫助被協助者釐清自我發現(共通:需要透過對話)

→有一點危險!因為我們從外行片面的瞭解,可能要實際找書看,不過可行性很高,可以串聯不同身分、不同脈絡

肆、小結

就「工作性質、內容」進一步往下推(這個工作性質是可以橫跨體制內外的):

我們怎麼去改善中學生心理困境?我們提出的可行方案(how)藉由現在已經存在的「完成技術」去引導,透過某一種溝通,達成改善中學生心理困境的目標。這個介入希望是可長久,而且可以自癒。

1. 先釐清「完成技術」跟「敘事治療」的關係是什麼 *交由泰安跟慧君負責(有找到相關資訊已可以放入提案)

→所以需要釐清是因為大家可能都往這個方向去想

2. 在現有方向(既有理論又有實務基礎之上),我們怎麼憑藉自己專業讓這個既有運作更為完善、多元?還要考量能達成「協助中學生心理困境的目標」同時,讓我們也能夠自立。 *How?我們的專業可以用什麼形式去介入這套運作中、Why?為什麼我們的介入是必要且有效的

如果我們可以確定他們的關係,可以藉由已有的理論、實際諮商,就我們的專業來講,可以在這個基礎之上有什麼輔助的工作(這工作必須是可長久)

畢竟現在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相互輔助已經成形,所以難以脫離這個基礎之上,但新興的是:我們人文學科(結合現有專業)或許也可以協助中學生心理困境的改善(要能說服別人、讓別人相信這個提案的可行性)

→我們所學的內容怎麼樣在別人的運作當中也有一席之地(要說服別人的是這個)

伍、解決方法討論:

  1. 如果要牽扯到校園環境諮商、精神治療,或許可以跟個案、產業結合,以化名、不具名的方式編寫成冊(Ex.人本基金會有出校園性侵案件個案的書,但這個是有經過當事人同意的)→牽涉到法律及個案隱私問題
  2. 如果是用虛構故事的方式來寫個案呢?這樣不具說服力,要被大眾接受需要經過科學檢證。
  3. 還需構思,其餘辦法與群組內進行討論。

    

2022/06/03 第五次會議:提案與滾動修正

紀錄/柯泰安

壹、滾動式修訂所達成的共識

1.修訂過程:

*晴澭:將「溫暖」的童話故事,放入短期課程。(不過要注意的是,「溫暖」、「正向」是自己心中的標準,有時反而帶來多餘的挫折與失望,從心理健康角度,接受、呈現陰暗面或許也可幫助到人)

*玥彤:就如老師說的,或許要組合一個心理師與中文人的會議。

*慧君:可以製作書籍,不過要注意法規問題。也可辦短期交流會,媒合不同領域,讓短期課程、教材的可能性更多。

鳳麟:敘事治療有一點跟一般心理諮商不一樣,它們嘗試讓個案自己面對、走出自己問題。對中學生可用「提問引導」或「引導故事書寫」的方式。

例如,可將提問融入教材以及慧君提到的卡牌,又可將古典元素融入提問。

晴澭:短期課程有侷限,或許可以架網站,放上一些故事或心理師小語,使中學生隨時心情不好都可以上去療癒。

泰安:要先對敘事治療的基本精神與做法有一定瞭解,才知道如何媒合各個領域,例如知道如何編輯一本故事書,或在網路上用動畫呈現敘事治療。

2.最後共識:做一短期課程教材為最終目的,編一能傳播敘事治療知識、中學生適閱的故事書為主要手段。

3.中途的老師輔助:

*日本作家、教育部長、心理學家曾有將古典文學融入心理分析的成功嘗試。

*要傳播敘事治療相關知識,以ig圖像設計來傳播知識,一兩分鍾內抓住觀眾眼球又可學到東西。sns網站平台課程推播也是好方法。

貳、接下來的具體行動與分工:

1.玥彤除外四人用google搜尋敘事治療師5、6位,並以電話或電郵方式聯絡,看能不能跟他們約時間訪談。

2.玥彤聯絡校內心理諮商碩士、安排時間流程。

3.泰安負責撰寫與心理諮商師的具體聯絡方式。

4.全員皆要寫出初稿的故事大綱,並為每次會議貼標籤。(老師輔助:故事大綱的撰寫可如寫小說或劇本一樣,注意故事大要與出場人物、渲染衝突點與敘述如何化解、也敘述討論過程中獲得的喜悅。)(玥彤:依五次會議討論內容,分別是:同理心、定義問題、 創意發想與滾動式修正、 滾動式修正與創意發想、滾動式修正,可依此貼標籤。)

5.慧君負責潤稿。

6.最後在6/14以前還要拍好一支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