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紀實|黃仲菁老師 x 設計思考
黃仲菁老師演講紀要
活用古典:人文關懷與設計思考
念大學的理由
以前的大學,教的都是哲學、邏輯相關之基礎學科。現代社會進入專業化分工,並且人們需求的多樣化,問題也隨之複雜化,因此大學不再只有基礎學科,還加入職業學科(須擁有專業理論知識,獲得國家認證,如醫師、律師)與應用學科(旨在解決實際的、新興的複雜問題)。
從解決複雜問題的角度來看,對「念大學的理由」一問題,講者提出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深思的議題:
1.學生們真的應該「很乖」地僅修習自己系上的課嗎?思考方向:不是的……
2.在當前體制下,系選修與必修佔主要,壓縮系外課程之修習,通識也似乎對未來沒幫助,如何能學習到其他的知識能力?思考方向:體制能如何改變……
3.透過目前既有科系,如何面對新的問題?思考方向:跨領域地運用設計思考提出與解決新的問題……
用設計思考來提出與解決複雜問題
須先釐清何謂「複雜問題」,而此可以「定義不良的問題」及「定義良好的問題」說明。前者如「如何減肥」、「如何修到我想要的課」等問題,它們所處的脈絡模糊,關於「問題的主人是誰?」、「為何有此問題?」於我們腦中還是一片空白,更遑論要解決此種問題。後者如「印度學童衛生不良,又不好好洗手」這種問題,其解決方案是可以被思考的,而後來確實有一知名衛生用品生產商沙威隆(Savlon)創造了一款「粉筆肥皂棒」解決了此問題。
複雜問題即定義良好的問題,欲解決複雜問題,關鍵在善用「設計思考」。設計思考起源於二十多年前,歐美開始讓高教老師和設計公司合作,學習運用設計師的工作模式,以白板、便利貼做溝通及資料蒐集的方法,執行團體共創活動,達到轉換、組織、刺激創新,相關書目可參考 David Kelley《創意自信帶來力量》、IDEO 主持人 Tim Brown《設計思考改造世界》。不同機構有各自的設計思考流程,例如史丹佛大學的設計思考流程是同理心(Empathize)、定義(Define)、開展解法(Ideate)、製作原型 (Prototype)、測試 (Test);SAP公司的流程包含理解 (Understand)、觀察 (Observe)、洞見 (Derive Insights)、開展解法、製作原型、測試;IBM 公司則是從「人」身上找洞見、製作原型、測試、修正、轉化為洞見,無限迴圈。只要能夠學習操作各個階段,就可以用類似設計師的思維想事情。
須先釐清何謂「複雜問題」,而此可以「定義不良的問題」及「定義良好的問題」說明。前者如「如何減肥」、「如何修到我想要的課」等問題,它們所處的脈絡模糊,關於「問題的主人是誰?」、「為何有此問題?」於我們腦中還是一片空白,更遑論要解決此種問題。後者如「印度學童衛生不良,又不好好洗手」這種問題,其解決方案是可以被思考的,而後來確實有一知名衛生用品生產商沙威隆(Savlon)創造了一款「粉筆肥皂棒」解決了此問題。
複雜問題即定義良好的問題,欲解決複雜問題,關鍵在善用「設計思考」。設計思考起源於二十多年前,歐美開始讓高教老師和設計公司合作,學習運用設計師的工作模式,以白板、便利貼做溝通及資料蒐集的方法,執行團體共創活動,達到轉換、組織、刺激創新,相關書目可參考 David Kelley《創意自信帶來力量》、IDEO 主持人 Tim Brown《設計思考改造世界》。不同機構有各自的設計思考流程,例如史丹佛大學的設計思考流程是同理心(Empathize)、定義(Define)、開展解法(Ideate)、製作原型 (Prototype)、測試 (Test);SAP公司的流程包含理解 (Understand)、觀察 (Observe)、洞見 (Derive Insights)、開展解法、製作原型、測試;IBM 公司則是從「人」身上找洞見、製作原型、測試、修正、轉化為洞見,無限迴圈。只要能夠學習操作各個階段,就可以用類似設計師的思維想事情。
但無論在學校或者企業中,若要以此模式解決複雜問題,勢必得先進行問題專業領域(問問題的人)與解答專業領域(解決問題的人)的區分,再行媒合。如何區分呢?以大學科系為例,通常認為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偏向問題專業領域,設計、工程、商業活動、科技物、醫療則偏向解答領域,但這種劃分並不是那麼壁壘分明的。如何媒合呢?有兩種方式。其一,尋找異領域中的人才合作。例如務農人口年齡層漸長,巡田不便,此時農業經濟搭配機械、航空、資訊、地方行政,結合遠端、空拍等技術,讓農民得以使用空拍機巡田,老年農業科技的運用就此得到了關照。其二,將自身能力擴展到足以橫跨兩區。即使我們自認是問題領域的專業,也可以培養解答領域的專業,或者訓練知識整合能力,從只具有單一專業深度的I型人才轉變為T型人才,甚至發展更多專長,成為π型、梳型人才。
回過頭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當我們面對當前多變的社會與無數前所未見的問題時,都須先思考自己學的專業究竟屬於提問方還是解答方。以中文專業來說,中文人對人與社會都有強烈的關懷,又有好的敘事能力,如何應用這些特質與能力解決複雜問題,可能是時下中文人的契機與挑戰。
提問環節
Q1:時下社會的複雜問題算是「定義良好的問題」嗎?畢竟定義它們和解決它們是設計師的工作。
A1:有些社會問題的解讀是定義良好的。舉例而言,新冠肺炎的例子是定義不良的,但是如果我們只看有多少疫苗在何時輸入、我能如何把疫苗配送到有需求的縣市,是個相對定義良好的問題,良好與不良有時候是相對形成的。至於解決它們是不是設計師的工作,我覺得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設計思維,大家都可以做,不是只有設計師可以做。
Q2:第一部分的人命相關需要認證的職業學科和解決問題的應用學科的差別是什麼?
A2:如果我在路上看到病人倒下,我只能做初步的處置,開刀、內科、用藥,要讓醫師等具有專業執照的人員執行。因為這是國家社會系統的規範,某些人必須有非常清楚的認證機制,才能被認證、才可以執業,醫師、律師、法官、建築師都是。但很多時候我們解決問題並不需要專業認證。而某些執業需要經過檢驗的原因,我的解讀是人命關天,他們面臨重大的生命或判斷。如果你有認識醫學系的朋友,就會知道他們的課非常滿,沒有跨領域的機會,中文系可能比較寬鬆,沒有必須取得什麼國家級認證的壓力。但是無論是否需要經過檢驗,你問的這兩者都是在解決問題。
Q3:老師剛剛提到問題與解答型的專業互補對於解決複雜問題較為理想,中文系雖可提出問題又可解答,但畢竟還是基礎型學科,是不是還是須配合另一職業或應用型學科對解決複雜問題較為理想?
A3:我的想法是,這個要回到剛剛講的T型、π型、梳型人才。第二專長的培養,有的是在研究所學到,有的是就業時在真正的業界學,甚至有時候也可以搭配別人。
Q4:可否請您說明史丹佛所開發設計五階段中的「原型」(Prototype) 製作,具體作法如何?
A4:我沒有機會跟大家講太多流程上的細節,如果有興趣,真的要去參加工作坊。原型是完美狀況的最初樣子,它必須用一種不像最終樣態的初步狀態,測試該概念是否可行。原型之後的階段就是測試,測試後再修正,原型的存在才有意義,而且原型最終都是會被丟掉的,用市儈一點的說法就是「滾動修正」。這種「疊代」(Iteration) 的狀態因為會一直修改,所以不會花太多心力做得太完美,只需要能夠初步了解及測試就行。以做遊戲的概念來講,遊戲的原型可能是紙牌,需要一直修改,下次做得更漂亮、規則做得更厲害,但到上市可能都還有距離。設計思考有很多嘗試型的活動,台灣學生可能習慣結果論,不太習慣失敗,但原型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失敗。
Q5:想請問老師在剛開始練習將「設計思考」運用到生活上的時候,有沒有遇過什麼困難點?是如何突破的?
A5:我們不太可能用設計思考處理所有問題,設計思考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不是全部,它能解決的是生活中以同理心出發的問題。
Q6:設計思考的起點,最重要的是擬定「好」問題,想請問老師如果遇到完全提不出問題的學生,會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引導他發現問題?
A6:設計思考中有些過程,例如同理心的訓練,包含場域的觀察、對人的訪談,對事實的梳理,都能幫助大家想辦法找出問題。
Q7:想請問老師,在設計思考中要轉換自身的角度,站在使用者的立場去思考。但轉換自身的立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使用者需要什麼,他們的生活與所要設計的事物有什麼關聯,我們應該如何設想呢?又應該怎麼從生活中找到問題呢?
A7:設計界有一些工具跟方法,照著做會慢慢提升你對人或問題的敏感度。工具的導入,是建構思維模式,找出心法。
Q8:想請問一下老師,是發想一個設計比較難,還是要讓設計實際運用到生活比較難呢?最困難的地方是在哪裡?
A8:都很困難,但是回到原型的概念,必須要去嘗試,試了可以改。犯錯是有意義、有價值並且需要有策略去做的,必須用初始狀態去測,才會知道點子到底對不對,而不是一擊中的,這種事情在設計思考中不易做到。不怕犯錯,原型修正,比較重要!
Q9:想請問老師,一個設計思考案的發想,應該是從「對象」開始,還是從「產品」開始呢?
A9:如果回到「看問題」和「找解答」的階段,通常「看問題」會比較前面,此時會從人身上找到較多洞見,而不是從解答,所以我會建議從對象開始,而不是產品。當然這不是完全的定例,台灣科技界有很多例子是從產品開始,說不定跟他們搭配時,他們會說已經有什麼產品,中文系的同學再提供自身能力。
Q10:老師好,請問在實務方面,設計思考從發想到上市,中間需要在企業裡經歷哪些流程?那和一般設計案的流程有什麼分別?
A10:設計思考的流程未必在業界會用到。可以把設計思考想像成電腦的作業系統,一台電腦的作業系統有很多種,今天需要的是設計思考、商業思考、系統思考、運算思考,還是文史批判思考?都不太一樣。同樣的問題可以用多重角度去看,而企業界很多時候是從「錢」的角度看事,而不是「人」的角度,產品可以售出,公司可以存活就很好了,所以一旦講到企業實務,要看該公司信奉的是什麼。這邊建議同學,如果你今天到一個企業,覺得他們銅臭味很重,讓你不想久留,可以選擇NGO、社會企業、地方創生,對人的關懷在這些地方反而比較容易實踐。
Q11:要如何跟其他領域的人合作,而不會有代溝?有什麼樣的技巧嗎?
A11:我現在持續跟各領域的人合作,會發現真的不一樣。今天一開始我問了各位同學,你們認為社會中定義良好的問題比較多,還是定義不良的問題,你們都答後者,這個問題我拿去問其他領域問,搞不好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特別是數學、科學領域。他們會覺得世界上都是定義良好的問題,這些領域看問題的角度都是不一樣的,我會建議大家試著慢慢去做,而不是立即給你清楚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