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廖志峰製作人🖋
✒作家、編輯,現任允晨文化發行人
✒廖志峰,淡江大學中文系畢,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分班結業,曾任廣告公司 文案、國會助理、編輯,現任允晨文化發行人 , 並主持央廣[台灣心風景]節目 。喜歡旅遊、看電影、漫步和攝影,文章、隨筆散見報章雜誌。 著有《書,記 憶著時光》、《流光——我的中年生活》 、《秋刀魚的滋味》。
課程紀錄📸
講座摘要📄
◎開場
首先謝謝守仁老師為我們介紹廖志峰製作人,各位在場的同學和老師大家好,那很高興有機會邀請到廖志峰製作人來到暨南大學,然後在這堂課來跟大家分享這個職業,製作人覺得很多人像他一樣,剛開始念書或找工作時,都會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念書的時候並沒有把閱讀和工作聯想到一起,沒想到後來的工作和薪水,卻和閱讀慢慢結合在一起。廖志峰說今天他來到這裡,並不是因為所謂的一個成功的部份,而是因為失敗的案例非常多,但是他就用自己做過的書,來代表不同的編輯的一個階段的一個思考,或許可以幫助有興趣的你們。
◎如何走上編輯之路
關於廖志峰是如何走上編輯之路的。他提到大學的時候在書店工讀,所以對於出版跟書並不陌生,那之後曾經想要就是去寫文案,大概寫了四個月就離開,因為完全沒事情可以做。剛好允晨在找編輯,他就前去應徵,現在同學在所謂的原宇宙或者網路時代也好,每個人接觸知識的物質都不一樣,投入的情況也不太一樣,那他就以自己的經驗來跟大家做分享。廖志峰當時有出一本書叫《書.記憶著時光》,那時候大愛電視台有來做採訪,他覺得這個採訪很棒是因為,這個採訪剛好將他是怎麼樣做出版、出版的現場、出版的一些思考跟環境都記錄在裡面,這個影片就給同學做一個小小的參考,那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影片。
這個影片是分享廖志峰在出版過程中,遇到一些老師或是一些書,給他的影響跟省思。那當然也有很多的是一個掙扎,那接下來運用做過的書來跟同學們分享。如果很熱愛編輯這一行,那麼閱讀跟製作是基本的功力,不然出現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這個作品是好在哪裡,或是它為什麼很重要,他說這是他一路走來,到現在遇到的一些經歷,但是他覺得在人生階段中碰觸到你心靈的部分,通常都不是你要的主題,接下來的書,同學們可以看到廖志峰的一個不同階段的發展。
◎編輯需要的是什麼
文字方面,文字需要有一個更精煉、更深更、廣闊的一個關懷的一個面向,這要不斷的去練習去寫作才會有一個成長。
設計方面,編輯有分為很多種類,有一種特別的叫美術編輯,比如說封面、版型等需要設計方面長才的人來做,美感這種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去體會,要去抓這樣一個東西並不難,如果你去逛美術館它一定有很多的展覽,這些美術品的設計都有自己獨特地方,這也是對自己美感設計的訓練。
規劃方面,就包括出版的規劃、活動的規劃、作業的規劃。
協調能力方面,在工作中你的很多時間都劃在協調上面,比如與廠商的協調、工作的協調、同事之間的協調、跟印刷廠的一個協調。協調是很重要的,廖志峰提到當初他剛到允晨文化時,被派到印刷廠去,也因此了解到了印刷作業上的細節與時間。
道德與責任方面,編輯雖然是一個小小的工作,但卻十分重要,細心對一名編輯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可能被漏掉的一個錯誤都可能引發出許多問題。
◎編輯背後的故事
早期出版的書中,《遠離台北》算是比較輕鬆的書籍,這是一本關於旅遊的書,而書名也改自當時著名的電影《遠離非洲》,廖志峰說這本書跟之後他出的書比起來,算是輕鬆不嚴肅的書。《小心眼看臺北海》同樣是他早期的出版作品,兩本書的出版年份十分接近,都是在1990年時期出版的書,雖然當時有其他更熱門書籍可以出版,但廖志峰因為興趣而出版了這兩本書,是他在出版早期一段難忘的回憶。
◎金鼎獎
金鼎獎是中華民國文化部主辦的一個國家級獎項,頒給在出版領域有卓越表現的出版事業和從業人員。有三座金鼎獎的獲得跟廖志峰有密切關係,得獎的三本書分別是《荊棘中的探索》,書中提到鄉土,固然指的是自己生長的地方,而更重要的,則是在這裡所結合成的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事的關係,交織成他們的生活,顯現出他們的感情、思想、夢幻與理想。《余英時回憶錄》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還有《名畫紀事》。他認為出版一本書,並不是要為了得獎而去做,在出版前也不曉得磨合出一本書究竟要花多少時間,就算花了好幾年也不一定會得獎。而是認為這個主題有意義,能給與閱讀者幫助,而去出版一本書。
◎所關心的主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所關心的主題都會不同。廖志峰說他現在更專注在人權、流亡、思想、文化這幾個方面,他認為台灣各方面的出版品已經很豐富了,雖然台灣有許多社會問題比如少子化等都已經有人在做了,但是有些議題是還沒有人做的,就像人權與流亡這兩個議題,比如他做過西藏的流亡議題,做了這些的議題能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流亡者的境地與遭遇,他覺得這個社會,本來就應該提供各位更多的選擇,可以尋找的主題。
◎編輯的準備
•閱讀:閱讀能擴寬視野,提供一扇窗子看到不同世界的邊框,學會更多語言能幫助自己看到更多不同的作品,更好的打開自己的眼界。
•寫作:寫作是你對閱讀的反應,能藉著寫作梳理自己腦海中的想法,並且所寫出來的能呈現你的想法給別人了解。
•保持好奇心:當你對一個主題有興趣,你就要去發掘出來,也只有你對一個作家有興趣,才能與他做到最好的配合。
•主題式選題:台灣有很多的出版社,但是他希望大家能在有限的資源 中,去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向廖志峰所在的允晨出版社就專注在人文學術上面,在其他方面就投入的比較少,這就是他所說的主題式選題。
◎編輯人的工具書
1.編輯七力2.深度報導寫作3.一次搞懂標點符號
廖志峰推薦這幾本書給所有想要踏上編輯或對編輯有興趣的人,因為不管編輯這行業怎麼改變,編輯者都需要有文字、組織、定位、整理以及統合的能力,這些工具書對於想接觸編輯的人,有很大的幫助。
為什麼要編輯人的工具書中有一次搞懂標準符號呢?他在演講中給了我們答案。標點符號對於創作一本書而言是無比重要的。在廖志峰的經歷中,有一位不會運用標點符號的作家,整段話中除了段落結尾的句號,就只有使用逗號。這會讓讀者在閱讀時感受到窒息感。他就用自身所學將這本書標上了符號,讓整本書更通順,因此對於一位編輯來說是,熟悉標點符號的使用是一件必要的事。
◎QA問答
•提問者:第一個問題,每個出版社都有自己選書的標準,那麼有沒有一個通用的準則適用於所有出版社?第二個問題,編輯有很多種,那不同編輯間的職責有什麼不一樣?
•廖志峰: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當你有一個作品出來了,那你可以先到圖書館或書店去看,不同出版社間會出版哪些類型的書,符合出版社類型的書會更容易入取。編輯的話,每個出版社的編輯都不一樣,有些出版社的編輯是多項兼職的,那些比較大的出版社分工比較精細的話,那編輯的分工也會比較多,去做中游、上游與下游的分割。
•提問者:老師在做編輯時會被很多書給感動,當那些書沒有被出版時,老師是怎麼調適這種失落感的?之後某些書又被出版,這過程間的感受能請老師分享下嗎?
•廖志峰:如果你觀察市場上面的那些暢銷書就可以發現,其實這些暢銷書是有規律的,那些沒有出版的書可能會讓你十分感動,但對其他人而言卻沒有這些感覺,出版社有市場與績效的壓力,所以也不是每本感動到你的書都能出版,但我覺得很多東西是要去堅持的,雖然堅持並部會去得到自己要的結果,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大家聽。
•提問者:現在是個網路時代,每個人都能上網寫作如同一個小編輯,那老師你怎麼看待現狀,並定義編輯的地位?
•廖志峰:不同世代創作出來的作品都不一樣,就像年輕人就有年輕人自己的特色,出版會因為世代而有不同的樣貌,像我見到那些比較年輕的出版社或出版者,他們的風格是年輕化的,這也是我們學不來的。